農村污水處理市場或為投資新機遇
欄目:行業動態 · 發布日期:2013年5月28日 · 作者:中成泵業
走訪順德區杏壇鎮逢簡水鄉,是今年“五一”小長假佛山市環保局副局長李康文的自駕游目的地之一,那里保存完好的嶺南水鄉風貌與分散式的生活污水處理站,都讓他難忘。
循著李康文的足跡,記者也來到逢簡村。一眼望去根本找不到想象中的污水處理廠,經村民指點才知道,原來那些人群聚集聊天的小公園和植物園,以及停車場,下面都隱藏著小型污水處理站。
來自市水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,至今為止,佛山市54間污水處理廠有41間位于鎮區,納污范圍包括鎮周邊的附近行政村,仍有大部分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得不到有 效的處理。在管網鋪設滯后的現狀下,區財政扶持和村自建,成為農村污水處理的兩條主要路徑,“這同時也是民營資本的機遇。”業內人士認為。
樣本順德鎮村污水處理市場每年3000萬元
記者了解到,逢簡村一共建了3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和1個工業污水處理廠站。通過鋪設排污管道,將各家各戶的污水截流集中到3個污水處理站,再利用細菌分解污染物。經過一系列的處理之后,原本污濁的生活污水就變成清澈無臭的IV類水了。
順德區環運局負責人介紹,順德區財政從2011年起每年投入3000萬元,扶持鎮村兩級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。僅就順德一個區的情況來看,農村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就很廣闊。
南海區同樣致力于在管網沒有連通的情況下進行農村污水處理。5月中下旬的羅村街道羅東村良安涌,悶熱的天氣沒有讓河涌的水發臭,岸邊花草鮮美。羅東村采用的是生態浮床的原理,通過植物凈化水質。
在南海200多個村委會中,具有排污管道的村委會數量不足一半,周邊具有市政管網的村委會僅有41個。因此,鼓勵農村因地制宜自建污水處理設施,是一項至少近年內都會穩定存在的政策方向。
市場掌握合適新技術將挖掘客觀效益
前述順德一家從事污水生物酶凈化處理的小微企業,目前僅為幾家企業提供廢水凈化技術,可以說是真正的名不見經傳。對于為何不尋找農村污水處理市場,該老板稱“技術上不對口”,不過,他也說,近期會考慮轉向專門研究農村污水處理市場了。
近年來,佛山市五區都在推進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試點工作。其中,南莊鎮華夏陶瓷博覽城和利華員工村的生活污水處理站,采取的分別是地埋式生化技術和 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;南海區已建成9個農村小型污水處理裝置,工藝包括生態浮床、人工濕地、埋地式等。高明區和三水區的農村主要采用厭氧加人 工濕地處理工藝。
“這些工藝并不難,但是因為許多都是一次性的,建成之后就結束了,沒有衍生的服務,投資效益就不高,所以民營企業也就很少專門從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 藝。”環保業內人士分析,“不過并不排除會有新的技術和處理方式誕生,屆時誰掌握住技術,誰就能一下子擁有全部的農村污水處理市場。”
上一資質:
今年保障房用地總面積4493公頃下一資質:
未來5年中國石化用泵需求量將大幅度增加